由 lau mei wan » 2018-05-30, 12:07
《唐宋詞十七講》(2018年5月30日)
我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天,主要時間都是看書。去年我在北京看了三本書,今次,我看了兩本:《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後者是她先後在北京、沈陽、大連舉行的講座錄音,經整理後成書。講座內容如下:
1)詞的發展軌跡。
2)介紹每個階段具代表性的作者和作品賞析。
3)講解詞的特質及兩種詞評的模式: 張惠言以語言辭滙作比附的猜測;王國維是依據詞中的感發本質作聯想發揮。
4)結合西方的理論解釋中國傳統的詞,例如語言學中的語序軸與聯想軸;詮釋學中的詮釋的循環之說;符號學中的語碼之說與顯微結構之說。
5)總結整個系列講座的整體特色,在講解諸家作品時,所能傳達出來的一種感發的力量,希望聽眾經由感發而一同進入精深微婉的詞境中。
《唐宋詞十七講》全書502頁,介紹的詞人包括温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沂孫。另序言有21頁。
葉嘉瑩引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要眇宜修”出於《楚辭.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寫湘水上的一個神靈具有一種要眇宜修的美。“要眇”是好貌,是一種美好的樣子。“修”,飾也。是說這種美是帶著修飾性的一種很精巧的美。因為詩是言志的,例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可以盡道心曲,故“詩之境闊”,而詞是長短句,要受詞譜規範,故“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 “詞之言長”是說詞可以給人回味,韻味悠長的感覺。
在第一講和第十七講,葉嘉瑩都重提王國維提出的一段詞話,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的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晏殊的詞: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蝶戀花》)
第二個境界:柳永的詞: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
第三個境界:辛棄疾的詞: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在群眾之間找了千百次,猛然一回頭,發現我所愛的人,沒有在那些繁華喧鬧的人群之中,在燈火最冷落的、最闌珊的、比較黑暗的角落,我看到了我的愛人。)
王國維運用聯想,借詞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要高瞻遠矚,有目標;第二要有毅力,有不惜犧牲的追求精神,絶不會急功近利;第三要忍受孤獨,付出犧牲、勤勞的代價。
中國第一本文人寫的詞集名《花間集》,是後蜀趙崇祚編輯的,完成於晚唐五代十國期間。《花間集》裡收集的所謂曲子詞,原是交給歌女演唱的歌詞,大多是關於愛情的歌詞,寫的當然是相思、懷念、傷春、怨別的歌詞。
詞最初是供歌女唱的詞,沒有寄意的詞,漸漸變成詩人墨客抒懷的歌詞。蘇軾寫詞,不拘一格,以豪邁高雅的筆調填詞,把詞詩化。由於每位作者的成長背景、性格、個人修養、社會變故等不同因素,都會影響他寫作的態度。温庭筠的詞,給人一種感官的印象,讓讀者自己體會。例如“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兩字便令人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解釋指是“山眉”,有人解釋指是“山枕”,理性解釋是“山峰”,但葉嘉瑩認為是“山屏”,指的是屏風,是折疊的屏風,有點像山的形狀。因為温庭筠在一首菩薩蠻中寫有“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的句子。”
韋莊改變詞中主角是女性的寫法,開始以男性身份寫詞,直接抒發個人真摯的感情。例如: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給人直接的很強烈的感動。
馮延巳又開拓出一個更高、更深遠的成就。他在南唐中主時官至宰相,陪伴著李璟多年,看著國家步向滅亡的路,因此,他的詞是最有盤旋鬱結的。“誰道閑情抛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鵲踏枝》)又如他的另一首《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從詞句可看到作者的人品、操守、執著。因此饒宗頤評馮延已的詞“沉郁頓挫”。
李煜的詞以他的真情銳感為主,沒有思索,沒有反省的,只重視感情的抒發。亡國後,他竟然寫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真心語,這詞卻成為催命符,為宋太宗所猜忌,賜予毒酒。然而,李後主的詞多年來仍然受讀者喜好,因為他原本寫的是個人的抒發,卻因為其詞句能引發大多數人的感同身受,道出人類的共同悲哀。例如: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生命的無常,正是所有人都能體會的道理。
柳永具備浪漫的性格和音樂的才能,開始寫慢詞長調,運用鋪排和敘述的手法填詞,並把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憤結合男女情愛一起創作。例如: 《八聲甘州》上闕:“對瀟瀟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下闕他才寫離愁相思之苦。
蘇軾開拓詞到更寬闊的境界,不只委婉綺媚的婉約風格,還運用詞寫哲理、懷古,把詞詩化,認為什麼題材都可以入詞。例如 :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現出豪邁高雅的筆法,開拓豪放詞的詞風。
王沂孫是南宋最後一個詞人,遺留至今詞作六十多首,其中四十多首是詠物詞。詠物詞多有寄託,運用隱晦字句、傳統字碼和典故寫詞,故不容易讓讀者理解。
葉嘉瑩最欣賞的詞人是辛棄疾,她認為辛棄疾可比美唐詩的杜甫,兩人都是以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苦痛的經歷投注到詩詞內,因而產生感發的力量,所以時至今日,他們的作品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靈。
最後,葉嘉瑩總結整個系列講座的要點是,“詞”是一種“要眇宜修”的文學體式,容易引起讀者豐美的聯想。以聯想說詞的方式,則大致可分為兩大主流:
一派是以“比”的方式,用語碼的聯想來說詞的,可以張惠言為代表;一派是用“興”的方式,用感發所引起的聯想來說詞的,可以王國維為代表。(《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502頁)
自小,我喜歡讀書,我從來沒有追求大事業,大學問的心,然而,對於追求學問的態度,我借用葉嘉瑩的話,“余雖不敏,然余誠矣。”
參考書: (《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踰,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珍惜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