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紀(續篇1至3篇,連載)

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台灣行紀(續篇1至3篇,連載)

文章chan shui po » 2017-02-20, 09:55

註:
本文歡迎在網上分享,轉載,但請標明作者。
如欲以文字轉載於任何印刷刊物上,必須獲得作者同意,電郵chanshuipo@ymail.com



台灣行紀(續篇3之1)
(墾丁)

墾丁位於台南南部,一個沿海的風景區。沿著海岸,有一條長約近十公里的行人徑,沿徑而行,風景優美。在沙灘設有水上活動用品店。如果在泳季,這裡是一個集合了游泳、潛水、滑水、划艇、釣魚、拾貝等消閒好地方。這次來遊,時值“大約在冬季”,遊客並不算多。
未來墾丁時,以為這區只是一個位於海邊的旅遊區,但原來附近名勝也不少:墾丁國家公園、南門城樓、電影《海角七號》的拍攝實景、金城武樹、北回歸線標柱、台灣舊糖廠、電影《少年Pai的奇幻漂流》的拍攝的沙灘實地、多良火車站等等。
墾丁有一個特別地方,就是“核三”(第三核電廠),與下榻的民宿,遙遙相對。到其設施附近參觀,核電廠所抽入的海水,於冷卻機組後變暖,經一條大明渠流出,明渠寬約十來米,溫暖的海水在明渠連翻滾動,混合了大量氧氣,再排入海,於是使附近海水呈現一片深藍色;比蔚藍的天空更藍。附近海域的海水因為一年四季都溫暖,利便了海產的繁殖,於是便帶動了潛水旅遊業,遊客可以乘坐半潛艇觀察海底生物,之後又可一嚐地道海鮮,一舉而數利。
有利也有弊,核電廠建在地震帶範圍之內,雖然較少發生嚴重地震,但在我們所住之處,也裝置有逃生設施:在露台側置有一個粗鐵柱,約一米高,柱頂焊了一個鐵圈子,纏繞著粗繩子,可以給住客游繩而下,墜落到地面逃生。我們租住二樓,地面是草地,如有任何“不測”,從露台縱身一躍,應該可以軟著陸,分毫不損。
民宿面向沙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當紅日如醉,站在露台便是一個極佳的拍攝點。這裡遠離繁囂,在露台上,清茶一盞,閒書一卷,便可以享受一個下午;書倦欲眠,海灘遠眺,來個“看海的日子”,便可倦氣全消。唯一稍有遺憾的是“盤餐市遠無兼味”,你也不可能每餐光顧便利店吧!到吃晚飯之時,也得乘計程車到市區“覓食”。酒飽飯足,夜色已濃,計程車稀少,司機們“待價而沽”,不欲作“待宰羔羊”,於是“朝行出“攻”,暮“步” 夜歸;金星引路,與同行旅伴慢步於斗牛之下,細說宗教、哲學,乃至人生種種;這等浪漫時刻,相比於香港的繁囂紛擾,嗟嘆:人生幾何?……




台灣行紀(續篇3之2)
(十分、天燈)

台灣九份很多去旅遊的香港人都到過,主要是一個遊客買手信及品嚐小吃的地方,不須多談。十分卻是一個著名景點。“十分”的名稱很考人;是讀“分”fen(1)?還是讀“份” fen(4)?如果用帶台語口音讀的話,隨時聽作十“混”hun(4)。不過到十分一遊,還是十分值得的。
這裡的特色是在火車站旁的店鋪,佔了三分之一是售賣天燈的。天燈一般是一米高,約半米多的直徑,摺好了吊掛在鐵架上,給遊人用毛筆寫上許願字句,或是祝福語句。除了中文,老外們也入鄉隨俗,用毛筆在天燈上寫字;於是英文、韓文、日文、以及看不懂的南亞和中東文字都用上了;有的好像在寫暗號,收藏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有些則文不達意,於是畫之以圖;有的一家大小圍攏,讓小孩發揮天份,寫上連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的祝福語,確是一項不錯的親子活動。
回想少年十五二十時,第一次放天燈(孔明燈),與幾個弟妹嘗試自製,體積頗大,足可以套進三四個小孩子,結果“試飛”成功,滿有“成就”感。不過,現在香港的環境已不適宜這種活動了。第二次放天燈是在台北,三十多位同學自組旅遊團到一個生態農場,晚飯過後,農場職員教同學們分組親手製作,各自寫上希望語句後便燃點發放,時值秋意正濃,吹不定向風,天燈被吹得左飄右移,三幾個已為人父的鬚眉同學,“奮不顧身”,奔走呼號,追逐“挽救”天燈於漆黑野外間,童心未泯,有如《射雕英雄傳》中的周伯通,想來既可愛又有趣。
十分的地方政府也相當靈活,為了使這區“生意興隆”,任由商販在車站的路軌上擺置天燈“攤位”。當火車將要進站前,鐵道員便吹響哨子,搖旗吶喊,示意攤販與遊客“上岸”(走回月台上)。火車離開後,遊客又如潮水般湧落路軌,一切恢復原貌,可算是這區的一種旅遊特色。
光天白日,點火後的天燈冉冉上升,到了黃昏,又是另一種別緻。這裡是山區,附近民居不多,不遠處有一條天然瀑布,冬寒水冷,一座吊橋橫越,置身其中,可以“臨清流而賦詩”;於是想起了晉代的陶淵明,假如他老人家歸園田居於此地,會不會改變“看法”?

“白日掩荆扉,朝看天燈飄飄雲間滿天飛;
虛室絕塵想,夜觀天燈冉冉仿似眾月亮。”……




台灣行紀(續篇3之3)
(基隆;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隆是一個港口城市,位於台北的東北方。這裡不是旅遊區,我們只是路過,到這裡的夜市----廟口夜市去“醫肚”(吃東西)。這裡的夜市不算大,主要也是以吃為主。選了一個專賣海鮮的檔攤,叫了魚、蝦、蟹、羊肉、牛肉、青菜等等,白灼,清蒸,水煮,十盤八盤(碟)每款都是兩三個人的份量,配以啤酒,就在遊人的“流"覽中大快朵頤。
基隆居民像是很怕冷似的,時值初冬,夜市中所見,大部分逛街的人已穿上厚外套,沒有只穿T 恤的,展示雙臂的壯男;也沒有穿短裙的,展示雙腿的美女。我們兩個“香港友”只是薄風衣一度,內“藏”短袖T恤,便在這裡“行走江湖”;吃在路邊,雖遭人 “觀賞”吃相,仍泰然自若。
基隆市給我的感覺就如四十多年前的香港,民居以三、五層高的唐樓(沒有電梯)居多,可以說差不多佔了九成。市面電單車(摩托)穿梭來往,海港也沒有火樹銀花,光污染不算大,匆匆一瞥,便往火車站走去,為了要到明天的目的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館,是一向心儀要到的地方,上兩次來台灣,都是“三過其門而不入”,缘慳一面,頗覺遺憾,這一次自由行,非一覷其全豹不可。
入場費要新台幣250塊,另要收200塊的耳筒租借費,以便收聽館內文物介紹的語音廣播。特別的是如果要選擇粵語廣播,雖便宜100塊,但可接收文物的介紹會較少。筆者心想,為何厚此薄彼?廣東軍人曾經為國民革命作出了不少貢獻;黃埔軍校的起源也在廣州。這博物館的地下一層還擺放了孫中山先生的大銅像,孫先生的家鄉是廣東省香山縣(其後因他改名為中山縣)的翠亨村,既稱他為國父,廣東話介紹應該獲同等“待遇”才是,為甚麼用廣東話介紹的文物會較少呢?。
幸好的是,收聽到的是標準普通話。館內文物,包括了中原各朝代的瓷器、雕刻、字畫、首飾等珍貴文物。較愛欣賞的,是明式木家俱,包括屏風、古董架、靠背椅、茶几等,顯得高雅雍容。其次是晉代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及明代文徵明的《仿蘇東坡的後赤壁賦》長軸畫卷,真的是大開眼界,非常有欣賞價值。
我們在館內逗留約三、四個小時,總算不枉此行。忽地裡想:如果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都可以定期或固定來香港展覽,你說多好!如果加上把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同時也來展覽,將會是世紀盛事!說起大英博物館,悄然從腦海中印出了一個英文習語:“by hook or by crook”…..


chan shui po
 
文章: 583
註冊時間: 2009-09-12, 19:16

回到 聊天室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